信仰


唐老师,您好!

在教会信徒中经常说到一个人的信仰生活少了,聚会少了,或者是他的行为和基督徒身份相差甚远时,就会被视为软弱了。我想问,关于软弱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释?

平安,

教会经常会用 “软弱” 来形容一个信徒聚会减少、信仰生活冷淡,或者行为与基督徒身份不一致,这是一种软弱,只是圣经里面提到的 “软弱”,有身体的疾病或者衰弱 (历代志下 28:15,诗篇 109:24);有信心上的不足、在真理认识上不够坚固(罗马书 14:1);有身体或情绪上的软弱 (马太福音  26:41);肉体不能胜过心灵的愿望,或面临试探时的无力(哥林多后书 11:29)。保罗告诉我们在承认自己软弱时,才能经历神的恩典与能力(哥林多后书 12:9-10)。

软弱并非全都是消极的,有些信徒通过软弱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神,让软弱成为信仰成长和依赖神的契机。所以,软弱不仅是挑战,也可以是信徒与神一种亲密的、经历爱的机会。

唐老师

唐老师,您好!

我想请问一下,您认为现在还有先知预言的恩赐吗? 还有,持续性的启示还在吗?如果在,如何能找到呢? 谢谢您帮忙解答这些问题。

 

平安!

这是一个涉及到基督教神学中核心教义的问题。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概念:

  1. 先知预言的恩赐:指从神而来的、超自然的启示或话语,旨在教导、鼓励、安慰或警示个人或教会。
  2. 持续性的启示:指在圣经正典完成之后,神是否仍然通过圣灵给予关乎整个基督教信仰和教义的全新启示。

对于先知预言的恩赐,新约圣经提到圣灵赐下各种属灵恩赐,包括预言(哥林多前书  12:10;14:1),早期教会确实有人领受过 “预言” 的恩赐,不过今天福音派教会多认为 “启示性的预言” 已经停止,因为圣经正典已经完成,神的启示已经完全(启示录22:18-19),今天如果有所谓的 “预言” ,也应该只是一种 “劝勉、提醒与造就”,而不是关乎教义的启示、带有新启示的权威性。

至于持续性的启示,当中有两个层面,那就是: 特殊启示和普遍性或引导性启示。 大多数正统基督教派认为特殊启示已经停止,因为圣经已经是终极权威;不过,持续性的圣灵光照与带领 则仍然存在,因为神会借着圣灵、祷告、遭遇以及弟兄姊妹的劝勉等方式来引导祂的儿女。

作为信徒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用圣经来分辨一切的信息(帖撒罗尼迦前书 5:21 ),要恒切祷告,要扎根于圣经以能寻得敬虔的辅导,任何与圣经真理冲突的理论或教导都必须拒绝,因为唯有来自神的才会引领我们懂得如何更爱神、更爱人、更谦卑的顺服主基督的吩咐。

唐老师

 

 

唐老師,您好!

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 今天跟朋友一起吃飯,飯桌上朋友的朋友聽説我是基督徒,他就說他也是基督徒並且是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因為多年前他曾經被一位牧師把手按在他的頭上為他求聖靈充滿,當時他感到有一股不一樣的靈進入體內,他知道那就是聖靈,後來有一次他給兩個突然覺得不舒服的年輕人按手求聖靈治病,兩個年輕人馬上好起來,從此他知道自己確實有聖靈內住,不需要去教會,他還一再強調說聖經清楚指出,人若不藉水和聖靈的洗就不能成為基督徒,老師,我覺得他説得不對,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反駁,您能幫助我解答這個問題嗎? 等候您的回覆,謝謝您。

 

 

平安!

你質疑他所説的是一個正確的態度,當我們有信仰上的困惑時非常需要謹慎地根據聖經真理來分辨。你這位朋友的朋友對聖靈的說法在幾個關鍵點上偏離了正統基督教的教導,主要集中在聖靈充滿的經歷、屬靈恩賜的目的、以及回到教會去的必要性上。

聖靈充滿是持續的經歷,並非一次性的感覺,主觀感受不是唯一或最高標準。被聖靈充滿的目的是生命被神的靈掌管、得能力活出基督、服侍神和教會;

屬靈恩賜(治病能力等)是神的主權,目的是建立教會、榮耀神,而其真偽需要綜合檢驗如:是否符合真理、是否高舉基督、當事人的生命如何等,不能單憑恩賜斷定一個人的整體屬靈狀態或作為不需要教會的理由。

回到教會敬拜神是絕對必要的行動,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信徒必須委身其中。 脫離教會是違背聖經明確命令(參閱希伯來書 10 章 25 節)和聖靈建立教會的旨意。他聲稱 “有聖靈” 就不需要去教會,這恐怕是嚴重的屬靈驕傲和錯誤。聖靈內住是因信基督而發生,是信徒身份的印記。 約翰福音 3 章 5 節講的是重生的根源(“從水和聖靈生的”),與是否參與教會生活無關。

這位朋友的朋友說  “感到有一股不一樣的靈進入體內”, 無論那是不是聖靈,他對這些經歷的解釋和應用顯然都是斷章取義、偏離了聖經的全面教導,尤其是 “有聖靈內住,不需要去教會”  是與  “不可停止聚會” 的教導相左,誤解和曲解聖經都是極其危險的事情。

另外,“成為基督徒” 是指一個人因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而稱義得救 (見羅馬書10:8-10);一個 “因信稱義” 的人必有聖靈 (即神的靈)內住,這不是人的感覺而是神給予人的應許(使徒行傳1:8;2:38;羅馬書 8:9;13;哥林多前書 6:19)。

唐老師

唐老師,您好!

明天是主日,但是我不想去教會參加崇拜,因為每一次去都沒有什麽得著,大半年來生命也不見得有什麽成長,教會的人表面很和氣,實際上很冷漠,講員所講的有時好像頭頭是道,但是他們的生命似乎也沒有什麽亮點或光環,我總覺得他們只是在上班,不是用心在傳講神的話! 我知道我不應該論斷他們,但這是我內心的壓抑因為我得不到屬靈的喂養,唐老師,我不去教會是否會得罪神呢? 教會不好我是否還是得堅持忍受呢? 希望得到您的回應,告訴我該怎麽做。 謝謝您。

 

 

平安!

教會是神的家,也是我們逐漸成長和見證基督的地方;在教會學習忍耐、包容、饒恕、愛人,本身就是重要的屬靈功課。 世上沒有完美的教會,但基督是完美的元首,我們當向神支取力量以學習去愛這個不完美的群體。

神從來不會關注我們是否每個主日準時坐在教會的椅子上,神所關注的是我們是否真心渴慕祂、領受祂的慈愛。 我們經常把教會當作屬靈加油站,一加滿油就離開;聖經描繪的教會是 “身體” (參閱哥林多前書 12 章),每個肢體都要發揮自己的功能,如果你持續感到在教會沒有得著,這也許是神在呼喚你改變現時的狀況,從等候領受的人變成願意付出的行動者,以自己生命的見證去燃起身邊人心中的火。

真正使我們獲得成長的不是完美的教會,而是在破碎的環境下學會如何努力效法基督,好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豐盛。

唐老師

 

唐老师你好,

最近听到一首教会诗歌,里头提到  “圣灵我好爱你”,像这样类似敬拜圣灵的歌词,对于在传统教会长大的我感觉怪怪的。请问这些歌词是否符合神学教义呢?   圣经从来没有提到这样的词句。

 

 

平安!

从三位一体的教义来看,圣父、圣子、圣灵是同尊同荣、同为真神。  圣灵不是一个力量或是神的 “工作方式”,而是有真正的位格,祂是神 (参阅使徒行传 5:3-4),同样配得我们的敬拜。

虽然圣经中没有出现 “我爱你,圣灵”  这样的直白表达,但没有禁止我们与圣灵建立个人的关系,保罗在 《哥林多后书》 13:14   提到:“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这里提到圣灵与人的亲密互动,是一种可以体会、可以回应的关系。

敬拜圣灵并不等于忽略圣父或圣子,而是承认三位一体的神都值得我们敬拜。 现代敬拜诗歌多强调与神的关系与亲密,有时用词可能会比较感情化,这在传统的教会中确实可能会让人有不一样的感受。

“圣灵我好爱你”   虽然不是圣经原文的句子,但从三位一体的神学来看,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只要我们是在尊崇和敬畏神的前提下表达对神的敬爱。

唐老师

 

唐老师您好:

前几天跟一个姐妹探讨了人是否有位格这个问题,但还是不能很确定,请唐老师为我解释一下。谢谢。

 

 

平安!

位格是哲学和神学的术语,基督教华人用得多。

在英文词汇里位格与一个人或独立个体是同一个单词,它可以理解为具有自我意识、情感意志和理性认知的生命中心,但是当被用在神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时,它是特指圣父、圣子、圣灵,祂们共享同一神性却又彼此区分,是关系性的存在,每一位格都有其独特性但却完全合一,共同拥有同一个神圣本质,那就是神性。

人是按神的形象和样式所造,被神赋予了理性、意识、情感等的位格性,因此人能与神建立有生命的联接,也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位格间的关系。不过,人类的位格有限,且因为受到罪的玷污和扭曲,但是上帝的位格是无限、是绝对的圣洁和完美,所以,虽然人具有位格性,但与神的位格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我们经常说神有位格,而人有人格。

唐老师

唐老师好!

我想问一下,我看过  shalom  这个字但是忘记是在哪儿看到的,似乎是在教会的一些刊物?  请问这个字是英语吗?  怎么应用它呢?

谢谢老师指导。

 

平安!

Shalom   这个英文单词来源于希伯来语 “ שָׁלוֹם ”, 是希伯来语中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字面意思是 “和平”,但实际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既可以作为问候、道别、安慰等,也能表达更深层的祝福或信仰理念。

Shalom   不仅指外在的平安,更强调身、心、灵的完满状态。 它意味着一个人与神、与他人、与自己都处于和谐的关系中,没有任何缺失或破裂。 耶稣在离开门徒时说:  “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 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约翰福音 14:27 ) 这种平安超越世俗的理解,是战胜死亡和苦难的平安。

Shalom  在圣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平安、完整、完满、神的赐予以及人与神关系的恢复。 它不仅是犹太文化中的重要祝福语,也是基督徒信仰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

唐老师

唐老师好!

我所参加的教会规模很小,带领人也不见得有什么圣经装备,他们从来没提过受难节只是庆祝复活节,我知道受难节是纪念耶稣被钉受死的日子,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认为不重要?  最近我听到有的教会提及 “四旬期”  (有的叫  “预苦期” ),我想大概是跟受难有关吧,不知道老师可否讲解一下这个  “期”  的意思或意义是什么?  让我对耶稣基督有更清楚的认识呢?

非常谢谢您。

 

平安!

预苦期或四旬期又作大斋期 (Lent) ,它并非直接出现在圣经记载中的节日,而是教会年历复活节前的忏悔期,由每年的 “圣灰礼拜三” (Ash Wednesday)开始,直到复活节前夕(复活节前一周还有棕枝主日、濯足节、受苦日等重要传统纪念日),共 40 天,不包括当中的 6 个主日(如果连同主日计算,共 46 天)。 划定这四十天的用意,首先是呼应主耶稣四十昼夜在旷野接受属灵熬炼的经历,鼓励信徒克己、反省、操练灵性,预备迎接复活节的来临。

“斋” 不是指不吃肉,而是信徒群体实行刻苦生活和禁食的操练。 基督徒在大斋期操练保持安静、内省、悔悟,并藉着读经、禁食、祷告、捐献等,在神的怜恤之爱与赦免之恩中,弃绝过犯、更新心意,预备与教会群体一同欢庆复活节,享受从神而来的盼望与喜乐。

主后一百年左右的基督教文献中已有提及有关大斋期的活动。 早期教会准备在复活日受洗的人会在大斋期禁食祈祷,以准备好受洗的心志。 一般信众多会透过禁食,自我反省与忏悔认罪,再一次把自己献上当作活祭成为被神使用的器皿。

近年来不少基督新教信徒逐渐重视这个节期,不少教会鼓励弟兄姊妹在大斋节期间多灵修、默想、禁食、祷告及奉献等操练。值得一提的是,大斋期中的所有操练,都不是要高举自己,刻意让人看见,而是透过禁食祷告,安静聆听神的教导,学效主的榜样,努力将福音带到人群中。

唐老师

 

 

唐老师好,

经上以弗所书 5 : 22-24 节说: “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 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是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  我想问:神的心意岂真是要我们凡事顺服丈夫吗? 那丈夫的要求或是命令不符合真理怎么办? 比如妻子在教会服侍,丈夫阻拦,那需要顺服丈夫吗?”

 

 

 

平安!

顺服的关系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尤其是在家庭和教会的境况下。 关于以弗所书 5 : 22-24 节的教导,神的心意是要妻子顺服丈夫,但这种顺服并非盲目服从,而是基于爱与尊重的关系。 丈夫的角色是作为家庭的领导者,应该在爱与关怀中引领妻子,而妻子在顺服丈夫时应当是出于对丈夫的爱,这种顺服是在神的旨意和真理范围内,并非是无条件的唯唯诺诺。

当丈夫的要求与神的真理相悖时,妻子应优先顺服神。 使徒行传 5 : 29 说: “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该的。”   因此,如果丈夫的要求违背了神的教导,妻子需要遵循神的旨意,继续追求神的呼召和教会的服侍,但夫妻双方应该为此多进行深入的沟通,寻找理解与配合,必要时不妨考虑接受牧师或其他属灵导师的帮助。

以弗所书 5 : 25-27 节指出丈夫应当像基督爱教会一样爱妻子,这意味着丈夫在担任妻子的 “头” 的角色时,必须以无私的爱和关怀来引领妻子,不是利用权威来压制她或控制她,要像基督作教会的头、对教会的爱一样,负有爱顾、救护教会之责任那样来爱护妻子。

无论是哪种关系,爱、尊重和沟通都是至关重要。 神的心意是让我们在爱中彼此扶持,从而同心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和教会。

唐老师

唐老师,您好!

请教你个问题。 每个基督徒都必须持守做十一奉献吗? 如果有收入,却没有纳至少十分之一,是不是罪? 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拦阻神应许我的祷告? 谢谢!

 

 

平安!

旧约提及的十一奉献是神给以色列人的命令,神要他们将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献给神,以用在神的殿、祭司、利未人、孤儿寡妇等的方面 (参阅利未记27 : 30-32;民数记18 : 21;申命记 14 : 22-29。)  十一奉献是以色列人对神的顺服和感恩的表现,是维持圣殿事务和祭司职分的需要,并藉以学习时常敬畏耶和华神。

金钱上的奉献是信徒对神一种感恩与信服的表现。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 9 : 7 指出: “各人要随心所欲,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神喜爱乐意奉献的人。”   保罗所关注的是奉献的心态和动机,不是按比例的律法要求,更不是给人定罪的戒条; 十一奉献和祷告蒙神应许是两回事,不是等价交易。

旧约的十一奉献是神为以色列人设立的具体律法,但是新约的教导是侧重于心灵的态度与自由的献上。 基督徒的奉献应当体现出自愿和喜乐,而非出于律法的负担。

唐老师

下一页 »